
北京印刷学院发展概况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国内首个专注于出版印刷领域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文化部创立的文化学院。历经1961年院系调整与1978年重组升级,2000年正式划归北京市管辖,现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高校。2024年实现办学层次重大突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本硕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体系与专业特色
该校构建了以出版传媒全产业链为核心的特色学科群,聚焦三大优势领域:
– 出版与传播:涵盖编辑出版、数字出版等新兴方向
– 印刷与包装:突出绿色材料与智能装备技术创新
– 设计与艺术:强化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的跨界融合
在专业建设方面,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其中编辑出版学、印刷工程等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研究生教育设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计学与新闻传播学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024年新增的出版学博士点,填补了国内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
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
依托14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学院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主导制定首个印刷领域国际标准
– 研发环保油墨、智能包装等关键技术
– 连续发布《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等智库成果
– 建设”一院三园”创新综合体(科技园/文创园/双创园)
特别是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参与完成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文创设计,推出《北京市出版物印刷升级指南》等政策研究成果,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
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
学院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引育计划”,教师队伍包含: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
– 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 北京市科技新星与拔尖人才28人
– 行业特聘教授百余人
创新推出”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校外实践基地35个。在校生规模近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为行业输送了70%以上的技术管理骨干。
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作为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已与30余国建立教育合作:
– 年均培养国际学生300余名
– 设立中俄印刷技术联合实验室
– 发起成立亚洲数字出版教育联盟
中国印刷博物馆与中宣部版本图书馆常设校內,成为传播中华印刷文明的重要窗口。
未来发展规划
锚定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目标,重点推进:
1. 出版学博士点内涵建设
2. 智能印刷关键技术攻关
3. 数字内容创意产业研究院
4. 京津冀出版融合创新中心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力争在数字出版标准制定、印刷电子材料研发等领域形成新的突破,持续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注:校园建设获评4.3/5综合满意度,在专业实践平台、行业资源对接等方面广受学生好评。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教育导航提供的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教育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11:01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教育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95年由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学校是国家“双一流”A类高校,9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农业科学稳居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获A+(全国第六)。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超85%,国家级科研平台达5个。科研成果丰硕,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0篇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牵头9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发起“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设立“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年培养毕业生逾7000人,累计输送13万名农业领军人才,以“解民生之多艰”为使命,全力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战略。

新中国传媒大学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为引领,覆盖六大学科门类,设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建有亚洲首个4K超高清演播馆等28个国家级实验平台,自主研发"媒体大脑"服务全国媒体,主导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文化传承工程。与68国210所高校合作,培养出白岩松、康辉、郭帆等杰出校友,央视38%主持人毕业于此。未来将建设雄安校区,打造智能媒体创新港,致力建成世界一流传媒大学。

新中国音乐学院 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中国音乐学院创立于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批示建立,是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国家级艺术院校,入选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传承民族音乐为核心,构建本硕博一体化教育体系,设立民族音乐学、音乐治疗、电子音乐等特色学科,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师资涵盖金铁霖、吴文光等名家,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学校与全球50余所顶尖院校合作,发起“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举办国际传统音乐节,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通过中国青年民族乐团等实践平台,年均举办300余场演出,深度参与国家级文化活动。未来将聚焦音乐人工智能、全球孔子学院建设及音乐智库发展,持续引领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创新。

北京工商大学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北京工商大学由原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等校合并组建,现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属重点高校。学校拥有4大学部、10个学院,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62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食品添加剂安全、商贸流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技术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实施"一校两区"布局,良乡主校区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学校以"商科领航、工科突破"为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与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双一流”高校,始建于1960年,以工科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前1‰),建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5%。在校生2.6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居市属高校前列。学校与全球50余国高校合作,设立4个国际科研平台。未来将聚焦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化“双一流”建设,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170字)

新北京舞蹈学院 Beijing Dance Academy
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教育高等学府,1954年建校,1978年升格本科,现为全球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舞蹈艺术学院之一。学院以“传承中华文化、创新舞蹈艺术”为使命,构建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核心学科,形成“教学、创作、表演、研究”四位一体模式。拥有黑匣子剧场、舞蹈科学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师资含70%高级职称教师。参与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等国家级演出,创作《丝路花雨》等经典剧目,推动文化输出。与茱莉亚学院、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等40余所院校合作,校友谭元元、黄豆豆等获国际奖项超200项。未来将聚焦数字化转型、学科交叉及“一带一路”舞蹈教育共同体建设,引领全球舞蹈文化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首都医科大学始建于1960年,现由院士领衔的团队领导,拥有11个学院和22所高水平临床医学院,构建覆盖全科的临床教学网络。学校设8个国家重点学科、9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师资队伍含7位院士及3000余高级职称专家,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科研体系包含5个国家医学中心和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超3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全日制在校生1.5万人,研究生占比近半,与全球50多所院校开展合作。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深度参与健康中国战略,致力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医科大学。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直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是我国密码保密与信息安全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前身始于1947年,历经多次调整后于1993年定名。学院以“忠诚、笃学、严谨、守纪”为校训,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拥有网络空间安全博士点及4个特色教学系部,聚焦量子密码、5G安全等前沿方向。师资队伍中87.9%具博士硕士学位,主导研发SM9算法等国家级成果。毕业生62%进入党政机要部门,校友涵盖30余位省部级干部及百余名五一奖章获得者。学院与日内瓦大学等共建实验室,2022年主办亚太密码学年会,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密码学科的目标迈进,持续为国家网络安全输送政治过硬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