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翻译站点

2周前发布 219 0 0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北京市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拥有海淀、良乡、通州三校区。学校前身为北京师范学院,1992年更现名,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实力突出。现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多个教育部、北京市科研平台,在量子信息、文化遗产等领域成果显著。推行“师范+专业”双轨培养...

所在地:
校本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
语言:
北京 | 本科 | 师范类 | 公办 | 双一流 | 省重点 | 保研资格 | 研究生院
收录时间:
2025-04-16
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首都师范大学(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概述

首都师范大学(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CNU)创建于1954年,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综合性师范大学。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的重要基地,该校以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为核心,同时拓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学校现有海淀、良乡、通州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88万平方米,形成了“一校三区”协同发展的格局。

历史沿革与办学特色

初创与成长阶段

首都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北京师范学院,由原北京师范大学部分院系分离组建而成。1954年建校初期,学校以师范教育为主,开设中文、历史、数学等基础学科。1960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规模。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学校增设外语、艺术等学科,开启多元化办学模式。

转型与升级

199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标志着其从单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2000年后,学校通过合并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机构,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了涵盖文、理、工、艺、教的完整学科体系。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成为重点建设方向。

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

学科布局

学校现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1个学科门类。其中,教育学中国史数学生物学等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前十。此外,学校设有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基地。

科研平台与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纳米光电子学重点实验室
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学校在量子信息、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物理系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发表钙钛矿量子点发光效率提升的研究成果,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教学创新模式

学校推行“师范+专业”双轨制培养体系,学生可通过主辅修制度跨学科选修课程。例如,师范生可兼修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分析,提升复合型能力。教师教育学院实施“卓越教师计划”,与北京80余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强化教学实操训练。

全球交流网络

首都师范大学与全球40多个国家的20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重点项目包括:
中美富布赖特联合培养计划
中俄师范教育联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师培训项目

2022年,学校获批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成为全球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

校园文化与校友成就

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校以“为学为师,求实求新”为校训,每年举办“五四”青年学术节“银杏”文化艺术季。学生社团超过120个,其中白杨戏剧社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中获奖。校园地标钟楼广场古籍特藏馆成为文化符号,馆藏明清文献逾10万册。

杰出校友代表

建校以来,首都师范大学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包括: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
李洱(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应物兄》)

社会服务与发展愿景

基础教育支持

学校深度参与北京市教育改革,主持编写《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2023年,牵头成立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创新联盟,推动三地教育资源均衡化。

未来规划

根据《首都师范大学2035发展纲要》,学校将聚焦三大战略:
1. 建设“智能+教育”交叉学科群
2. 打造全球教师教育标杆基地
3. 深化京津冀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通过持续优化学科生态与创新机制,首都师范大学正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浏览人数已经达到219,如你需要查询该站的相关权重信息,可以点击"5118数据""爱站数据""Chinaz数据"进入;以目前的网站数据参考,建议大家请以爱站数据为准,更多网站价值评估因素如: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的访问速度、搜索引擎收录以及索引量、用户体验等;当然要评估一个站的价值,最主要还是需要根据您自身的需求以及需要,一些确切的数据则需要找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的站长进行洽谈提供。如该站的IP、PV、跳出率等!

关于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教育导航提供的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教育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16日 下午6:07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教育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北京体育大学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北京体育大学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双一流”体育类高校,以培养体育精英和推动科研创新著称。学校拥有运动人体科学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及冰雪运动科学研究中心,近五年主导制定12项国家标准,并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累计培养许海峰、张怡宁等36位奥运冠军,创新“体育+”跨学科课程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超95%。校园内设奥运标准训练场馆及冠军博物馆,与全球60余所高校合作,牵头“一带一路”体育人才培养。未来将聚焦科技赋能体育、体医融合及全球影响力建设,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北方工业大学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业大学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业大学始建于1946年,是以工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现由北京市管理,构建了覆盖理学、工学等七大学科的教育体系。校园占地452亩,获评“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等称号,智慧化与生态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在校生16878人,就业率稳定在96%,1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点,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科研聚焦智能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建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65.2%,拥有国家级人才14人。学校深度参与首都重大战略,党建成果获教育部示范项目认定,正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北京化工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北京化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校以理工为基,设有18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超2.5万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序列,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前1‰)。拥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含院士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4年科研经费达13亿元,累计获国家科技奖33项。教学方面获国家级成果奖19项,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与63国170所高校开展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及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校实施“四大战略”,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自1957年实行院校一体化管理,构建了集科研、医疗、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医学体系。机构拥有21个直属研究所、6所顶尖专科医院及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病原体研究、肿瘤疗法、器官移植等领域取得突破,主导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等重大成果。教育方面首创八年制医学精英培养模式,拥有24名院士及56名杰青组成的顶尖师资。其直属医院集群中,北京协和医院连续12年蝉联全国综合榜首,阜外医院年心血管手术量全球领先。学科建设涵盖7个教育部A类学科,并布局精准医学、AI辅助诊疗等前沿领域。通过34个国际平台及“一带一路”医学联盟深化全球合作,未来将聚焦国家医学创新基地、智能医疗系统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医学中心,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承袭古代太学传统,开创现代高等教育先河。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与五四运动策源地,北大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民主科学思想,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理念,汇聚陈独秀、鲁迅等名家。抗战时期与清华、南开合组西南联大,培养大批救国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形成文理学科优势,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12位出自北大。2000年合并北京医科大学,强化医工交叉。现拥有4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学校以“立德树人、服务国家”为使命,致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持续引领时代发展。
国际关系学院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学院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学院(UIR)是教育部直属特色高校,前身为1949年创立的中央外事干部学校。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构建"国家安全+"交叉学科体系,其国际政治、涉外法学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安全学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前五。创新"专业+外语+实务"培养模式,配备虚拟谈判实验室与双导师制,并与87所国际高校开展合作,主导金砖国家智库、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研发成果被联合国采纳。毕业生32%任职外交部、国安系统等机构,涉外岗位竞争力达9.2(满分10)。学校正着力建设国家安全学术高地、数字外交创新引擎和全球治理人才枢纽,致力培养支撑全球治理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华北电力大学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首批电力行业特色高校,2005年入选国家"211工程",2017年跻身"双一流"建设行列。学校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格局,以电气工程、能源动力等学科见长,两大核心学科稳居全国前三,拥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特高压输电、海上风电等领域取得全球首套±1100kV直流输电系统等突破性成果。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学院联盟发起单位,与麻省理工等68所国际院校合作,设有海外教育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98%,培养出6位院士及127位世界500强高管,被誉为"电力黄埔"。校园建设融入绿色理念,保定校区建成年减碳1.2万吨的近零碳示范园区。
天津科技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天津科技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天津科技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轻工类高等教育的先驱,现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以工科为主体,多学科协同发展。学校设有18个学院,其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学科国内领先,食品科学在2023年软科排名位列全国前5%,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拥有3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4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100余件,并与企业共建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与30余国120所高校合作,设立国际工程师学院,引入法国精英培养模式。校园分滨海、河西两区,注重产教融合,学生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奖项28项。校友在轻工、食品、新能源等领域贡献突出,学校未来将聚焦新工科建设、校区扩建及“一带一路”技术合作,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