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交通大学发展概况
办学定位与历史传承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交通大学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共建,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院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896年清政府设立的铁路管理传习所,开创了中国近代铁路管理与电信教育先河。历经多次更名与重组,2003年正式定名北京交通大学,毛泽东曾亲题校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等杰出人物先后担任领导职务。
多校区协同发展格局
学校构建了“一校多区”布局:
– 北京主校区:包含海淀东西两区,占地近千亩,拥有智能化教学设施与绿色生态校园
– 威海校区:以国际化合作办学为核心,建设面积超千亩
– 科研创新基地:包括雄安新启建的大型校区、黄骅轨道交通实验基地、丰台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唐山技术转化研究院,并在深圳、长三角等地设立研究院,形成覆盖全国的创新网络
学科体系与学术实力
构建了以智能交通为引领的多学科交叉体系,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21个学院,包括全国首个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学科建设亮点:
– 15个学科进入全球学术排名前列,其中交通运输工程连续6年位列世界第一
– 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进入前1‰
– 拥有24个国内顶尖学科,系统科学等学科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 建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与33个硕士点,形成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顶尖师资与科研平台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汇聚包括4位两院院士、8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内的2113人教师团队,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70%。
科研创新体系:
– 建有78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平台9个
– 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专项
– 主导建设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国家轨道安全评估中心等战略科研机构
– 年科研经费超18亿元,设备总值达18.4亿元
人才培养特色
推行“本研贯通”与“产学协同”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 在校生规模超3.6万人,包含来自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 詹天佑学院实施拔尖人才计划,本科深造率突破70%
– 4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3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 建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获评6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社会贡献与国际影响
深度参与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取得4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作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智库成果多次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全球合作网络:
– 与52国273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主导成立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
– 在巴西运营孔子学院,牵头组建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联盟等国际组织
– 教育基金会获评4A级社会组织,校友网络覆盖全球65个地区
文化传承与发展愿景
以“知行”校训为精神内核,原创话剧《茅以升》等文化品牌成为思政教育典范。体育竞技成绩突出,2024年斩获38项北京市冠军。
面向未来,学校正加速推进雄安校区建设,致力于203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慧交通创新高地,持续为世界轨道交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教育导航提供的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教育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10:44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教育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由严修、张伯苓秉持教育救国理念创办,历经西南联大时期淬炼出爱国奋斗精神,现为"双一流"A类高校。学校设27个学院及11个交叉研究院,化学等学科稳居国际前列,首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建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科研领域拥有13个国家级平台,在青蒿素研究、金属电池技术等方面成果显著,2021年《自然》《科学》发文量居全国前五。国际合作覆盖48国320所高校,设立格拉斯哥研究生院等实体机构。校园呈现"一校三区"格局,周恩来塑像等人文景观传承公能精神,校友涵盖周恩来、陈省身等杰出人才。未来将实施"4211计划",聚焦人工智能与海外教育布局,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北京物资学院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北京物资学院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为特色的高校,2010年成为北京市与商务部共建高校。学校以物流管理与工程为核心,构建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体系,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师资团队包括2名长江学者及1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推行“3+1”校企培养模式,学生多次获国际赛事金奖。与30余所国际高校合作开展双学位项目,发起“一带一路”物流院校联盟。校园建成智能物流实训基地,图书馆物流文献馆藏量全国领先。深度参与京津冀物流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校友企业年产值超千亿元。未来将建设智慧供应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人工智能物流等交叉学科,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物流特色大学。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现为北京市属硕士授予单位及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形成以工程实践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拥有清源、康庄、燕山三大校区,聚焦材料与化工(ESI前1%)、智能制造等核心学科,设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7个专业硕士学位,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23个省部级平台。推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与200余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毕业生工程能力好评率超92%。近五年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0%,在能源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技术合同成交额五年增长470%。现有博士教师占比66%,1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面向2030年,学校将深化"数字赋能、交叉创新"战略,力争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5%,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中央美术学院(CAFA)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性高等学府,始于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49年由多所院校合并组建,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下设造型、设计、建筑等8个二级学院,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推行工作室制与项目制教学,培育青年艺术家参与国际展览。校区涵盖北京望京、燕郊及规划中的上海校区,图书馆藏80万册,美术馆年参观量超50万人次。与皇家艺术学院等50余所国际院校合作,师生获红点至尊奖、MoMA收藏等荣誉。徐悲鸿、刘小东等校友影响深远,学院主导“艺术乡建”计划,并探索数字艺术与元宇宙前沿。未来以“2035全球艺术创新计划”为目标,推动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 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中国音乐学院创立于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批示建立,是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国家级艺术院校,入选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传承民族音乐为核心,构建本硕博一体化教育体系,设立民族音乐学、音乐治疗、电子音乐等特色学科,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师资涵盖金铁霖、吴文光等名家,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学校与全球50余所顶尖院校合作,发起“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举办国际传统音乐节,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通过中国青年民族乐团等实践平台,年均举办300余场演出,深度参与国家级文化活动。未来将聚焦音乐人工智能、全球孔子学院建设及音乐智库发展,持续引领传统与现代音乐融合创新。

北京工商大学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北京工商大学由原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等校合并组建,现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属重点高校。学校拥有4大学部、10个学院,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62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食品添加剂安全、商贸流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技术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实施"一校两区"布局,良乡主校区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学校以"商科领航、工科突破"为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与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新中国首批航空航天特色高校,1952年由多校航空学科资源整合成立,现为工信部直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全球领先,拥有8个"双一流"学科、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累计获15项国家科技一等奖。师资队伍中87%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包含555名国家级人才,创新"四强"培养模式,理工类生源稳居全国前1‰。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建成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国际平台,与200余所国际机构合作。校园文化以"空天报国"为核心,师生满意度达4.5/5,持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华北电力大学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首批电力行业特色高校,2005年入选国家"211工程",2017年跻身"双一流"建设行列。学校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格局,以电气工程、能源动力等学科见长,两大核心学科稳居全国前三,拥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特高压输电、海上风电等领域取得全球首套±1100kV直流输电系统等突破性成果。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学院联盟发起单位,与麻省理工等68所国际院校合作,设有海外教育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98%,培养出6位院士及127位世界500强高管,被誉为"电力黄埔"。校园建设融入绿色理念,保定校区建成年减碳1.2万吨的近零碳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