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其创立标志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历史选择。辛亥革命后,学校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被誉为“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既传承了中华文脉,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创办初期,北京大学还承担了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为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文化精神与历史贡献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此代代相传。
1917年,蔡元培就任校长,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北京大学成为思想解放与学术繁荣的殿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李四光等杰出学者曾在此任教或任职。
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培养了大批救国英才。1946年,北京大学在北平复员。
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核心,兼顾前沿应用学科,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镇。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12位为北大校友,彰显其科研贡献。
2000年,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2年成立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医学实业馆。合并后,北京大学在医学与理工、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中取得突破。
截至当前,北京大学拥有4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4个重点专业、34个重点实验室,并设有49个博士点和50个硕士点,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现代发展与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被列入国家“211工程”(1994年)和“985工程”(1998年)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北京大学“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勉励其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前沿科技与先进思想文化的阵地、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枢纽以及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
领导团队与校园建设
现任党委书记为何光彩,校长为龚旗煌。校园建设方面,北京大学以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化设施结合,获评环境满意度4.7分(满分5分),生活满意度4.4分,综合满意度达4.6分(基于1400余人投票)。
北京大学始终以“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服务国家、引领时代的崭新篇章。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教育导航提供的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教育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8:54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教育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国际关系学院(UIR)是教育部直属特色高校,前身为1949年创立的中央外事干部学校。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构建"国家安全+"交叉学科体系,其国际政治、涉外法学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安全学在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前五。创新"专业+外语+实务"培养模式,配备虚拟谈判实验室与双导师制,并与87所国际高校开展合作,主导金砖国家智库、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等平台。拥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研发成果被联合国采纳。毕业生32%任职外交部、国安系统等机构,涉外岗位竞争力达9.2(满分10)。学校正着力建设国家安全学术高地、数字外交创新引擎和全球治理人才枢纽,致力培养支撑全球治理现代化的复合型人才。

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双一流”高校,始建于1960年,以工科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前1‰),建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5%。在校生2.6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居市属高校前列。学校与全球50余国高校合作,设立4个国际科研平台。未来将聚焦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化“双一流”建设,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170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IBE)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教育部、商务部共建高校。学科以应用经济学为核心,工商管理、法学为支撑,外国语言文学为特色,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等专业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CFA认证等成果。学校与52国280余所高校合作,开设35个全英文专业,国际商务硕士项目位列全球前50。构建三维实践教学体系,孵化87个创业项目,多个成果获千万融资或国家级采纳。拥有8个国家级智库,参与RCEP等国际协定谈判支持,制定6项数字贸易国家标准。校园国际化特色鲜明,国际学生占比18%,与42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毕业生起薪连续7年居财经类院校首位。未来将聚焦数字经贸、全球治理等领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平台,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39%获海外博士学位,全日制在校生1.6万余人。

华北电力大学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首批电力行业特色高校,2005年入选国家"211工程",2017年跻身"双一流"建设行列。学校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区"格局,以电气工程、能源动力等学科见长,两大核心学科稳居全国前三,拥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特高压输电、海上风电等领域取得全球首套±1100kV直流输电系统等突破性成果。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学院联盟发起单位,与麻省理工等68所国际院校合作,设有海外教育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98%,培养出6位院士及127位世界500强高管,被誉为"电力黄埔"。校园建设融入绿色理念,保定校区建成年减碳1.2万吨的近零碳示范园区。

中国农业大学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95年由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学校是国家“双一流”A类高校,9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农业科学稳居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获A+(全国第六)。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超85%,国家级科研平台达5个。科研成果丰硕,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0篇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牵头9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发起“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设立“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年培养毕业生逾7000人,累计输送13万名农业领军人才,以“解民生之多艰”为使命,全力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战略。

首都体育学院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首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属重点高校,2023年启用现名并获批冰雪运动国家训练基地。学校构建"体医工融合创新"特色学科体系,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等国家一流专业及8个省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67项国家级项目,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并产业化。培养出张怡宁等37位世界冠军,校队获全国大学生赛事金牌89枚。国际化方面,与48所国际高校合作,开设全英文项目,培养42国留学生。校园配备智能化训练馆、冰雪科研基地等先进设施,开发"体医融合"社区服务模式,用户超200万。未来将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实施智能体育创新园等重点工程,打造全球冰雪人才基地与奥林匹克教育中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BISU)始建于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倡议设立,是教育部、北京市与文旅部共建的外语类特色高校。学校以外国语言文学为核心,开设30余个语种,阿拉伯语、日语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依托“外语+旅游”模式打造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全国十强学科。与40余国200多所高校合作,推出双学位项目、国际组织实习计划及多语种实验班。承担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等重大活动语言服务,发布“一带一路”智库研究成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超95%,未来将建设通州新校区,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数据截至2023年)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创建于1911年,历经西南联大时期、工科转型等阶段,已发展为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学科布局覆盖11大门类,在核能、计算机、环境工程领域国际领先,拥有13个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及年均80亿元科研经费。推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设立苏世民书院培养全球领导者,X-Lab平台孵化出15家估值超百亿的科技企业。QS排名稳居亚洲前三,工程学科全球前十,雇主评价达99.2分。校园融合古典建筑与现代设施,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深度参与北斗导航、新冠疫苗等国家战略项目,牵头组建智能制造联盟,未来将聚焦量子信息、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攻关,服务"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建设。